朱啸虎观点引发对人形机器人投资逻辑的反思
2025-04-05
投融资
朱啸虎近期对人形机器人赛道"批量退出投资"的言论引发创投圈激烈争议,其核心逻辑在于认为该领域存在"高估值与商业化路径模糊"的双重风险,这一判断与其早年共享单车投资逻辑一脉相承。
1. 争议焦点:资本逻辑与产业愿景的碰撞
朱啸虎以"商业化不清晰"为由退出人形机器人投资,被创业者批评为"短视",经纬张颖等同行也担忧其言论损害行业声誉。但朱啸虎通过数据指出行业症结:某B轮项目估值3亿美元但年营收仅800万美元,现金流缺口达2700万美元,揭示资本泡沫已远超业务实质。
2. 行业现状:天价融资与商业滞后的割裂
人形机器人赛道呈现"高开高打"特征:成立仅50天的它石智航获1.2亿美元融资,千寻智能成立1年即获5.28亿pre-A轮,估值水平已普遍达到传统A/B轮标准。但除头部企业宇树科技外,多数公司缺乏可验证的商业模式,仍需持续融资填补现金流缺口。
3. 历史镜鉴:共享单车模式的警示
朱啸虎的投资策略始终强调"资本效率最大化"。他类比共享单车发展轨迹,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出现相似征兆:资本过早推高估值,但产品落地场景有限、成本居高不下,最终可能因无法实现自我造血而陷入困境。
4. 范式转换:AI时代投资逻辑的重构
尽管行业共识认为具身智能是AI终极形态,但朱啸虎坚持用互联网时代的"短期回报"标准评估项目。而反对者主张,人形机器人需要硬科技投资逻辑——长期技术沉淀与产业协同,这与追求快速退出的财务投资形成根本冲突。
这场争论本质是两种资本范式的交锋。朱啸虎的撤退揭示了当前行业估值体系与商业现实间的巨大鸿沟,但AI产业的特殊性要求投资人重构评估维度。无论泡沫是否存在,赛道参与者需在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间找到平衡点,方能在资本热度消退后持续生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