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器人赛道融资火爆,行业发展引多方热议
据 CVSource 投中数据,截至3月29日,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融资事件数量飙升至102起,与去年同期的75起相比,涨幅显著。在这其中,涉及人形机器人 /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活动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,已超过20起,而去年同期该数值还不到10起。
如此迅猛的增长态势,充分彰显了资本对于机器人赛道,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强烈关注与积极投入。
在当前的资本热潮下,宇树科技的老股转让成为市场焦点,呈现出溢价抢购的火爆景象。部分投资者不惜以高达100亿元的估值来争夺其股权,这一估值相较于2024年C轮融资时的80亿元,有了大幅提升。
与此同时,大湾区的某人形机器人公司同样表现惊人,在短短两周内,估值就上涨了10亿元,即便如此,投资机构对其热情依旧高涨,丝毫未减。这一系列现象无疑表明,机器人赛道在资本市场中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方向。
然而,行业发展并非一片坦途。
上周,朱啸虎对外透露,正在退出一些人形机器人项目,并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提出了质疑。这一言论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瞬间引发了行业内对于是否存在泡沫的激烈讨论。
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对此回应称,机器人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,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属于正常现象。从长远来看,人形机器人赛道具备孕育出大型企业的潜力。
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也在朋友圈发文,对朱啸虎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看法,强调人形机器人可能引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工业革命。此外,星海图、松延动力等企业也纷纷站出来,表达了对行业发展的坚定信心。首程控股更是发布公告,明确表示将始终坚定看好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前景。
业内众多专业人士指出,目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估值较高的阶段,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。但从长远来看,机器人赛道依然前景广阔,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
高盛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,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,人形机器人的入局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。最初,入局者主要以创业派为主,产业派和科技大厂只是战略入局;而如今,已转变为以汽车主机厂为代表的产业派和以互联网、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科技大厂为主力军。目前,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投身人形机器人赛道,其中中国车企就占据了11家。
在中国,人形机器人领域凭借领先的专利布局和活跃的企业创新,在技术层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。例如,vivo于3月25日宣布正式成立机器人Lab,将专注于个人和家庭场景机器人的开发;智元在3月26日举办了首届供应商大会,吸引了百余家涵盖核心零部件、系统集成及场景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;优必选在3月31日的业绩发布会上透露,已获得东风柳汽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的订单采购,并且在产能规划方面,2025年计划实现人形机器人产能1000台。
尽管行业发展取得了诸多进展,但不可忽视的是,技术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如何准确区分 “真需求” 和 “伪场景”,成为行业实现商业化成功转化的关键所在。
例如,目前刷屏的人形机器人虽在跑步、跳舞、打拳等动作上表现得丝滑流畅,展现出了出色的本体结构运动能力,但机器人本体的位姿协调控制与机器人决策、执行人类工作任务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智能要求。当前,语言大模型存在不可解释性和幻觉问题,对物理空间的理解能力较弱,并且在能耗、算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,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端侧人形机器人作业泛化能力的提升,距离实现广泛的实际应用仍有较大差距。
而 “真需求” 的落地,被业内公认为是未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转化的核心要点。投资人所关注的 “商业化周期” 问题,其本质在于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平衡。
多家接受采访的投资机构均表示,押注机器人赛道仍是当下的主流投资策略。毕竟,机器人赛道如同当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前夜一般,被视为具有万亿级规模潜力的超级市场,谁都不想错失这一重大投资机遇。